光触媒的发展历程与卓越性能
武汉新房装修的朋友们,今天咱们来聊聊光触媒这一神奇的材料,看看它是如何一路走来并展现出卓越性能的。
光触媒的研究起源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,当时二氧化钛、氧化锌等金属氧化物的“光氧化反应”被发现,为光触媒研究拉开了序幕。1967年,东京大学的本多氏和藤岛氏发现了本多藤岛效应,1969年该成果登上“工业科学杂志”,1972年在美国“自然”杂志发表后,更是引起了全球科学界的广泛关注,光触媒分解有机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的研究由此开启。
到了80年代,光触媒在媒体的宣扬下热度飙升,被誉为“拯救世界危机”的技术。90年代,藤岛研究所(TOTO)深入钻研二氧化钛光触媒的实用性,1994年成功研制出抗菌防污瓷砖,标志着光触媒迈向商业化。此后,太阳能帐篷、空气净化器等产品陆续问世,光触媒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。1999年纳米技术的突破,更是让光触媒登上了国际研究的大舞台,使其性能和应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。
2001年,光触媒产品迅速走进欧美、东南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家庭日常生活,在短短半年内就风靡一时,成为常见消费品,并以年均4.6%的速度持续普及。美国空间站甚至也采用光触媒来净化空气,可见其在国外的受欢迎程度。在日本,光触媒从被发现到大众认可历经多年,但从大众认可到广泛应用仅用了一年多,欧美等地的推广速度更是惊人,仅半年就普及开来。2006年,东京已有一万多座大厦使用了光触媒涂层。在欧美,光触媒的应用十分广泛,如光触媒灯具,可在光照下实现杀菌、消毒和净化空气等功能。2003年,台湾也掀起了光触媒热,就连“总统府”也采用了日本的光触媒产品。韩国在幼儿园、中小学使用光触媒后,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降低了近一半。
在我国,光触媒自2003年非典时期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进行国内首个光触媒灭活SARS病毒实验并取得高灭活率后,开始逐渐受到关注。如今,在中科院等科研机构的带头研究和创新下,光触媒在我国正稳步发展,未来必将在净化室内空气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,为我们创造更健康、舒适的生活环境。